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斷層的文明古國,更應該保護好我們的文化,保護好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從消費社會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闡釋,伴隨著各種物象符號生成、情感體驗與實踐活動。文化消費不僅滿足非遺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承載著消費民俗文化的經濟運作,它還像鮑德里亞所言它以一種符...
民間信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兼論劉錫誠對于民間信仰的文化思考 邢 莉 作者簡介:邢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民間信仰研究是民俗學、宗教學、社會學領域所研究的重要問題。在民俗學領域內它成為研究的重要核心問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五四以來在認識上要區分科學與“迷信” 的經緯分明的...
2016年國慶之際,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辦的“蘇州造物”——明式家具(蘇作)制作技藝精品展在恭王府開幕。本次展覽是恭王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系列活動”開展至今,首次舉辦的“蘇作”家具傳統...
宣紙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制作紙,作為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的優良載體,宣紙在傳承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宣紙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宣紙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探討和分析了宣紙制作技藝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和困境,提出了有關對策。
【內容提要】20世紀以來,在中國依托革命化與國家化的歷史而建構起來的“社會主義新傳統”,推動了民間文化在革命、社會運動語境下的改造、重構與復興。進入21世紀,國家從文化行政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本書在綜述2003年至2013年十年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基礎上,探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書根據從實踐到理論的發展思路,分為上下編。上編為實踐篇,按照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歷史線索,以分專題的形式,梳理2003年至2013年中國非物質...
本次論壇屬于民間學術與文化、藝術交流的一種嘗試,搭建東北亞國際交流的學術平臺。順應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精神,配合“亞太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大好局面,通過進一步推進和促進亞太地區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學術界的合作,加強該區域各國間經濟、文化與學術的多向交流。本次國際學術會議對于增進區域內各國間相互了解與達成共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當前人們熱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話題之下,選定大連莊河市孫秀英剪紙藝術為研究對象,站在藝術人類學的視野中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為此,筆者于2011年10月和2013年8月,前后三次到莊河市文化館、孫秀英家中進行調研,采用召開座談會、訪談、實地調查等方式直觀孫秀英的剪紙藝術以及莊河市非物質文化遺
摘要:少數民族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在人類文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文化看似比高科技文化落后,但有一天我們可能需要這些文化來拯救我們,因為他們可以不需要電、不需要機器就存活下來,而現代文化一旦失去這些外在的人造設備就無法存活。因此,這些傳統人類的傳統文化,就像是那些野生植物的基因,對于整個人類文化的生態圈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化的中國以城鎮化為發展的楷模和目標。城鎮化的中國,迎來了村落時代的終結。鄉土中國正在被城鎮化改造。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和中華傳統文明載體的傳統村落,在一輪又一輪的城鎮化改造中,從衰敗走向消亡。在現代化的今天,這些傳統村落將何去何從?這是農業中國向工業中國轉型過程中面對的時代命題。
當代中國,現代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改變著傳統的中國。尤其是在現代化過程中,席卷全國的城鎮化建設,改變了中國農村的傳統格局,傳統聚族而居的村落逐漸凋敝,取而代之的是以街道為軸心的城鎮化居住模式。村落格局的改變,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價值觀念、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改變。
01-0001王安江男1935.11苗族古歌貴州省臺江縣民間文學01-0002劉永洪男1936.10苗族古歌貴州省臺江縣民間文學01-0003龍通珍女1936.04苗族古歌貴州省黃平縣民間文學01-0004王明芝女1939.06苗族古歌貴州省黃平縣民間文學01-0005曹明寬男1943.10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縣民間文學0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