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祭祀演劇空間的構建*
——以明清甘肅廟臺戲場為例
王萍
(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古代小說戲劇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古代廟臺戲場是構建民間祭祀演劇空間主要的物質形態,是承載、傳遞民眾信仰、精神情感重要的文化載體。明清甘肅隨著各府州縣神廟建筑的激增廟臺戲場明顯增多,以至晚清民間廟臺戲場星羅棋布,蔚為大觀。而廟臺戲場興盛衰落的背后,其呈現的不僅是時空分布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而且表征了明清甘肅廟臺戲場在構建民間祭祀空間中的作用和影響。
關鍵詞:民間祭祀演劇空間構建明清甘肅廟臺戲場
民間祭祀演劇空間,是指因共同祭祀的對象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關系的人群通過演劇活動表達信仰所構成的文化傳承空間。史料中的“樂樓”、“賽樓”、“戲樓”、“戲臺”等就是民間祭祀演劇行為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廟臺戲場作為承載民眾信仰的載體之一拓展、豐富了民間表達情感的途徑,對民眾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明清時期甘肅宗教文化迅速發展,民間信仰活動十分繁盛,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隨著各府州縣神廟建筑的激增,樂樓、戲樓、戲臺明顯增多,以至晚清甘肅民間廟臺戲場星羅棋布,并呈蔚為大觀之勢。下面,本文以《中國戲曲志》(甘肅卷)編輯委員會編纂的《中國戲曲志·甘肅卷》“甘肅省明清戲樓(臺)一覽表”〔1〕為主要資料來源,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明清甘肅廟臺戲場時空分布的系統梳理,以期對廟臺戲場作為民眾信仰主要空間載體的文化意蘊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為便于分析論述,這里首先尚需說明的是,基于歷史文化的考量,下面文中所使用的“隴東”、“隴中”、“隴南”、“河西”諸區域空間概念,與現在的行政區劃有所不同?,F在常說的“隴東”主要指甘肅平涼、慶陽兩個行政區,而文中將靜寧、莊浪兩地歸在隴中。狹義的“隴中”通常指定西六縣一區,即隴西、臨洮、通渭、渭源、漳縣、岷縣和安定區,文中將蘭州、定西、天水、臨夏包括靜寧、莊浪都歸于隴中,因為這些地方在自然、經濟、地理、風俗、語言、宗教等方面屬于一個文化板塊。隴南、河西沒有變動,仍沿用現在行政區劃。
一
明清兩代各級官府建置道會司,推崇儒、釋、道三教,加之宗教平民化、世俗化的發展,民間凡有忠義賢孝、靈異奇變的都建立了神廟以供奉香火,城鄉神廟寺院數量急劇增加,與之相應的廟臺戲場也蓬勃發展起來,幾乎有神廟處多有戲場建筑。根據《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資料統計,明清甘肅廟臺戲場有603座,其中明代122座,清代481座??傮w來看,明代是甘肅廟臺戲場修建的發展時期,清朝達到高峰。
首先,就明朝甘肅廟臺戲場建設發展來看,洪武至正德是甘肅戲場發展的初期階段。這一時期甘肅有廟臺戲場16座。茲列表如下:
表1明初洪武至正德年間廟臺戲場統計
明洪武二年(1369) |
隴西川樂樓 |
明成化年間(1465-1487) |
康縣大南峪鳳凰山戲臺 |
明洪武三年(1370) |
涇川城隍廟戲樓 |
明弘治九年(1496) |
康縣平洛鄉楊廣寺戲臺 |
明洪武五年(1372) |
靜寧城隍廟樂樓 |
明代初年 |
文縣中寨鄉戲臺 |
明洪武七年(1374) |
靜寧縣城關帝廟樂樓 |
明代初年 |
文縣馬英鄉大佛溝戲臺 |
明建文二年(1400) |
蘭州金天觀戲樓 |
明代初年 |
武都縣黃坪熊池廟戲臺 |
明宣德年間(1426-1435) |
清水縣土門鄉興福院戲樓 |
明代初年 |
武都縣魚龍大安廟戲臺 |
明天順年間(1457-1464) |
武都通濟菩薩廟戲樓 |
明正德年間 |
成縣縣東獄廟戲樓 |
明永樂七年(1409) |
張掖縣東岳廟戲臺 |
明天順年間(1459) |
張掖二郎廟戲臺 |
由表可見,16座戲場涉及甘肅隴東、隴中、隴南、河西四大區域,但主要集中在隴中和隴南。隴南8個戲場,其中武都3個,康縣2座,文縣2座,成縣1座。隴中5個戲場,靜寧2座,隴西、蘭州、清水各1座。相比之下,隴東、河西比較少,隴東僅涇川城隍廟戲樓1座,河西2座,即張掖縣東岳廟戲臺和張掖二郎廟戲臺。
嘉靖、隆慶至萬歷是甘肅廟臺戲場的發展時期,有戲場33座。見表2:
表2嘉靖、隆慶至萬歷甘肅戲場統計
嘉靖 隆慶 |
康縣豆壩鄉村瞿涼寺戲臺 |
寧縣玉皇大殿戲臺 |
高臺關帝廟大西樓戲樓 |
環縣蘆家灣白馬城戲臺 |
莊浪縣永和村財神殿戲樓 |
張掖縣甘泉廟戲臺 |
|
成縣沙壩鄉文廟溝戲樓 |
天水北道區麥積山戲樓 |
張掖縣藥王廟戲臺 |
|
武都縣隍廟戲樓 |
嘉峪關城外關帝廟戲臺 |
||
萬歷 |
禮縣城關鎮城隍廟戲臺 |
禮縣關帝廟戲樓 |
禮縣祁山鄉武侯祠戲臺 |
禮縣城關鎮關帝廟戲臺 |
康縣云合鎮明月山戲臺 |
康縣大南峪鳳山寺戲臺 |
|
西和縣城關鎮侯家廟戲臺 |
景泰縣蘆陽城城隍廟戲臺 |
景泰縣永泰城賽臺 |
|
景泰察院戲臺 |
景泰縣永泰城關帝廟戲臺 |
徽縣虞關鄉回龍寺戲臺 |
|
成縣紙坊鄉羅漢寺戲臺 |
成縣沙壩鄉開元寺戲臺 |
成縣沙壩鄉楊壩戲樓 |
|
清水縣水門鄉青巖寺戲臺 |
清水縣石洞山戲臺 |
榆中縣青城鄉財神殿戲臺 |
|
天水北道渠劉村戲臺 |
靈臺縣城隍廟戲臺 |
環縣興隆山戲臺 |
|
張掖縣沙井鄉祖師廟戲臺 |
據上表可見,嘉靖、隆慶至萬歷時期甘肅戲場數量較前已上升一倍,33座戲場分布于23個地縣。隴南、隴中數量比較多,隴南14座,其中禮縣4座,成縣4座,康縣3座,武都、西和、徽縣各有1座。隴中10座,即景泰4座,天水、清水各2座,榆中、莊浪各1座。隴東、河西戲場數量仍然比較少,隴東即:環縣2座,寧縣、靈臺各1座。河西5座,其中張掖3座,高臺、嘉峪關各1座。
明天啟至明末甘肅戲場發展較快,戲場總數達68個,是明初戲場的4倍,明中葉戲場的2倍。見表3:
表3天啟至明末甘肅戲場統計
西峰寨子鄉興隆觀戲臺 |
慶陽西道坡關帝廟戲臺 |
慶陽城西街城隍廟戲臺 |
慶陽城西街兩半片戲臺 |
慶陽城南操場戲臺 |
慶陽縣城城隍廟戲臺 |
慶陽田家城戲臺 |
涇川城西王母宮戲樓 |
靈臺衙門 |
禮縣王壩鄉三宮殿戲臺 |
禮縣石橋鄉圣泉寺戲臺 |
禮縣城西柏林寺戲臺 |
徽縣麻沿鄉青龍寺戲臺 |
徽縣青龍山戲臺 |
康縣寺臺鄉圣朝寺戲臺 |
康縣長壩鄉大興寺戲臺 |
武都甘泉鄉朝陽寺戲臺 |
武都龍壩鄉馬坪戲臺 |
宕昌城關鎮子孫廟戲臺 |
宕昌官亭鄉鄧橋菩薩廟戲臺 |
宕昌沙灣鄉牛王菩薩廟戲臺 |
宕昌縣沙灣鄉鐵佛寺戲臺 |
宕昌沙灣鄉文昌宮樂樓 |
宕昌沙灣鄉白馬廟戲臺 |
宕昌理川鄉泰山廟戲臺 |
宕昌理川鄉官場廟戲臺 |
宕昌理川鄉關帝廟戲臺 |
文縣玉壘鄉玉壘坪戲臺 |
文縣城關城隍廟戲臺 |
西和石峽鄉燒香臺戲臺 |
武都城關帝廟戲樓 |
天水行宮門戲臺 |
天水北寺里戲樓 |
天水北道卦臺山戲臺 |
天水石佛鎮戲樓 |
清水白沙鄉白沙戲臺 |
天水西郊老君廟戲樓 |
天水西關伏羲廟戲樓 |
清水單魏村戲臺 |
通渭城隍廟戲臺 |
通渭景屏陳家坡戲臺 |
通渭馬營鄉城隍廟戲樓 |
通渭馬營營灘戲臺 |
靜寧五臺山戲臺 |
榆中青城鄉西會館樂樓 |
榆中青城鄉龍王廟戲臺 |
武山城西關祖師爺戲臺 |
景泰壽鹿廟戲臺 |
會寧隴西川樂樓 |
景泰大佛寺樂樓 |
張掖城隍廟戲臺 |
張掖上龍王廟戲臺 |
張掖馬神廟戲臺 |
武威城內火神廟戲臺 |
武威城內老君廟戲臺 |
武威城內關帝廟戲臺 |
武威羊下壩戲臺 |
武威城內玉皇廟戲臺 |
武威槐西堡戲臺 |
古浪大靖鎮大廟戲臺 |
古浪大靖鎮里城牌坊戲臺 |
古浪大靖鎮龍王宮戲臺 |
民勤大關廟戲臺 |
民勤民勤街南樂樓 |
民勤縣塔兒寺戲臺 |
民勤縣城隍廟戲臺 |
民勤縣城財神廟戲樓 |
嘉峪關關帝廟戲臺 |
由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此一時期68座戲場覆蓋了25個地縣。其中隴南數量仍居最高,達22座之多,僅宕昌就增加了9座,禮縣、武都各增加3座,徽縣、康縣、文縣各增加2座,西和1座。變化顯著的是河西地區,萬歷時河西只有張掖沙井鄉祖師廟戲臺1座,而這一時期河西陸續增至18座,武威6座,民勤5座,張掖、古浪各3座。嘉峪關1座。發展次之是隴中地區,建戲場19座,天水6座,清水2座,通渭4座。榆中、景泰各2座,靜寧、武山、會寧各修建1座。相比之下,隴東戲場發展仍舊緩慢,除慶陽相繼修建6座外,西峰、靈臺、涇川各有戲場1座。
總體來看,明代甘肅廟臺戲場發展不太平衡,其間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逐漸發展的過程。明初民間信仰及其演戲活動相對沉寂。明萬歷之后,民間信仰開始活躍,很多寺廟也開始增修戲場,戲場建筑數量明顯增加。如表1所示,僅萬歷年建有戲場22座,幾乎是明初至隆慶時戲場的總和??梢哉f,正因為有萬歷年戲場建設的發展復興,才有了明天啟至崇禎建設戲場68座記載的高峰。
其次,從清朝甘肅廟臺戲場建設發展來看。清朝民間信仰趨向多元化,特別是受宗教世俗化影響,清朝民間“社廟”迅速發展起來,有廟處基本都有戲場,可以說,清朝是甘肅廟臺戲場興建的繁盛和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甘肅廟臺戲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猛增,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地域分布上都遠遠勝過前代。鑒于清代戲場數量多不便一一列出,現根據《中國戲曲志·甘肅卷》提供資料,經統計整理列出清代甘肅戲場空間分布表4如下:
表4清代甘肅戲場空間分布狀況統計
年代 |
隴東 |
隴南 |
隴中 |
河西 |
合計 |
順治 |
5 |
14 |
5 |
3 |
27 |
康熙雍正 |
1 |
3 |
7 |
10 |
21 |
乾隆 |
6 |
3 |
12 |
13 |
34 |
嘉慶 |
2 |
3 |
11 |
5 |
21 |
道光 |
2 |
4 |
7 |
4 |
17 |
咸豐 |
3 |
2 |
7 |
1 |
13 |
同治 |
10 |
4 |
7 |
7 |
28 |
光緒 |
49 |
11 |
27 |
19 |
106 |
宣統 |
70 |
26 |
37 |
81 |
214 |
合計 |
148 |
70 |
120 |
143 |
481 |
表中數據顯示,清代甘肅戲場有以下特點:
(一)時間分布上甘肅廟臺戲場在清乾隆前后有顯著不同。乾隆以前甘肅戲場發展并不十分明顯,清初至雍正有戲場48座,順治前27座,康熙年間14座,雍正年間:7座。顯然,雍正以前戲場數量與明朝差距不是很大(見表3)。然而,乾隆后戲場數量開始急劇增加。其中乾隆年間:34座,嘉慶年間:21座,道光年間:17座,咸豐年間:13座,同治年間:28座,光緒后廟臺戲場達到高峰。僅光緒年間有戲場106座,宣統至清末有214座。
為了更加直觀地展示清代甘肅廟臺戲場數量的發展變化,特列表5:
表5清代甘肅戲場數量比較圖
根據表5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甘肅戲場有三個高值時期,即乾隆、光緒和宣統,它們分別為34座、106座和214座。然而,將表4和表5進行對比分析就會發現,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時期修建戲場數量實際超過了乾隆時期。乾隆一朝在位60余年修建戲場34座,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70多年時間,修建戲場達79座,覆蓋地縣44個。例如同治在位12年,甘肅興建戲場29座,超過明朝任何一個時期。光緒和宣統時期戲場數量增加明顯,幾乎直線上升猛增到320座,占清朝甘肅廟臺戲場66%,宣統僅僅2年時間廟臺戲場修建就達216座,遠遠超過清初和清中葉廟臺戲場數量的總和。
質言之,自崇禎到雍正(1627—1735)近108年的時間里,甘肅戲場處于低迷消沉時期,從乾隆開始進入全面繁榮時期,這比車文明考察北方各地“大約從順治五年(1648年)開始修復或新建戲臺”〔1〕的時間晚一些。如表4、表5所示,甘肅廟臺戲場修建是從乾隆年后進入發展復興階段,再經嘉道咸同四朝持續發展,至光緒、宣統達到高潮。
(二)空間分布上清代甘肅戲場發展不均衡。隴南是甘肅戲場比較發達的地區,不僅修建時間早,數量多、而且分布廣,自明朝起即為其他地區所不及。但從乾隆時期發展停滯,逮至清末有戲場70座,反不及其他地區。相比較而言,隴中有戲場120座,發展一直比較平穩。戲場重點主要在天水。明中葉天水有戲場5座,清代歷朝天水幾乎都要修建戲場,平均每朝修建戲場5座,故清末天水戲場已達47座。隴東在明至清乾隆時期比較滯后,然而自嘉慶始復興一發不可止,逮清末戲場達到148座,一躍為甘肅四區之翹楚。其中涇川、慶陽、靈臺等均有長足發展。
清末河西有戲場143座。事實上,河西戲場在明初相對滯緩一些,大約從天啟年開始發展。清光緒前戲場發展有所上升但亦不過62座,然而進入宣統后河西開始異軍突起,戲場猛增至81座,超過以前歷朝戲場數總和,成為僅次于隴東戲場的文化大區。最顯著的如酒泉,雖然從乾隆朝開始歷代都有修建,但宣統年間達到了連修戲場42座的高峰。此外,宣統年間武威有修建戲場14座、民勤修建19座的記載。張掖在光緒年間修建戲場10座。(詳細可見以下表6)
(三)光緒、宣統新建戲場數量激增,達到高潮。在資料統計分析中我們發現:明朝和清中葉很少有戲場的而在晚清后數量猛增的情況比較普遍。以下選取幾個典型地區特制表6。
表6光緒、宣統個別地區戲場分布統計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涇川 |
靈臺 |
寧縣 |
慶陽 |
崇信 |
武山 |
通渭 |
文縣 |
酒泉 |
武威 |
張掖 |
民勤 |
|
順治 |
8 |
2 |
1 |
|||||||||
康熙 |
1 |
1 |
6 |
|||||||||
乾隆 |
1 |
1 |
3 |
5 |
1 |
|||||||
嘉慶 |
1 |
1 |
1 |
|||||||||
道光 |
2 |
1 |
1 |
1 |
||||||||
咸豐 |
1 |
1 |
||||||||||
同治 |
1 |
4 |
3 |
2 |
5 |
|||||||
光緒 |
10 |
12 |
5 |
6 |
8 |
10 |
||||||
宣統 |
28 |
23 |
2 |
9 |
1 |
8 |
9 |
14 |
42 |
14 |
2 |
19 |
合計 |
39 |
39 |
7 |
9 |
11 |
8 |
11 |
28 |
57 |
15 |
31 |
22 |
通過將表6與明代戲場比較分析后我們還發現:隴東轄區的涇川自明洪武三年(1370)建“涇川城隍廟戲樓”后,約明中葉又建“涇川縣城西王母宮戲樓”,而后再看到戲場記載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涇川荔堡杜問城戲臺”,期間二百多年鮮有戲場史料記載??墒谴镣砬鍥艽ń舆B修建戲場39座,僅光緒年間建戲場10座,宣統時建戲場28座。
靈臺在明萬歷十四年(1612)、崇禎十一年(1638)修建“城隍廟戲臺”、“縣衙門戲臺”各1座,康熙、乾隆和道光時修建戲場4座,但是光緒、宣統時一下增修戲場35座。尤其在宣統短短幾年時間修建戲場23座。
寧縣在明嘉靖時修建“玉皇大殿戲臺”1座,入清后光緒七年(1880)至宣統年間先后修建“南洛村戲臺”、“宇村廟戲臺”、“桌子頭村戲臺”、“正平鄉正平戲樓”、“南山寺戲臺”、“封侯村戲樓”、“傅家廟戲樓”,共計7座。
慶陽自明中葉修建“西道坡關帝廟戲臺”、“縣城西街城隍廟戲臺”、“縣城西街兩半片戲臺”、“縣城南操場戲臺”、“縣城城隍廟戲臺”6座戲場后,清中葉前幾乎沒有再見到戲場修建的記載,而宣統時卻修建戲場9座。
崇信在明代沒有修建戲場的記載,有清一代同治時建戲場4座,光緒時6座,宣統時1座。
整體來看,隴東在明朝和清中葉前戲場發展并不興盛,主要發展在晚清光緒、宣統時期。
位于隴中的武山明中葉建“縣城西關祖師爺戲臺”1座,清代鮮有戲場修建記載,而宣統年間連修戲場8座。通渭戲場發展一直比較呆滯,僅在乾隆和嘉慶年間修建戲場各1座,而宣統后修建戲場9座。隴南文縣在清初時曾有修建戲場8座的可觀記載,但后來發展比較低沉,一直到宣統才有了再修戲場14座的高峰記錄。河西戲場盡管在同治前有所建設,但起色不大,突飛猛進的發展亦在光緒、宣統兩朝,如酒泉、武威、張掖、民勤等,具體前面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二
美國學者米爾恰·伊利亞德在討論宗教思想時提出“神圣空間”這一概念,他認為“神圣空間”是宗教徒甚至普通人將一些對他具有意義重大的空間場所“圣化”,進而賦予其特別價值的場所?!?〕前文已述,明清甘肅廟臺戲場修建經歷了由低沉走向高潮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形成背后隱含了多種復雜的因素,諸如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等,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當戲場進入民間祭祀場域并和廟宇一起成為民間祭祀不可替代的載體時,那么,它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神圣空間,這個空間的核心在于它以民間信仰的祭祀為主題話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明清甘肅戲場與廟宇一道成為了建構民間祭祀空間主要的物質形態,成為承載、傳遞民眾信仰的文化載體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戲場與廟宇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民間廟臺戲場往往是一種與廟宇密切相關的祭祀性建筑,固然不是所有廟宇都配置戲場,但是民間戲場的設置與主體建筑——廟宇有直接聯系。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戲場是廟宇主體建筑功能的延伸和擴展。
首先,從“廟”、“寺”、“觀”為中心詞的戲場命名上來看。明清甘肅六百余座戲場,百分之九十是以“廟”、“寺”、“觀”為中心詞命名。如上表1所示,明洪武至正德甘肅16座廟臺戲場,除隴西川樂樓、文縣中寨鄉戲臺、文縣馬英鄉大佛溝戲臺、康縣大南峪鳳凰山戲4座外,其余12座都直接以“廟”“寺”“觀”“院”命名。
再如表2,嘉慶至萬歷年間戲場33座,其中“廟”命名的16座,“寺”命名的6座,“祠”命名的1座,“殿”命名的3座,其他4座。
表3列明天啟至明末戲場總數68個,其中“廟”命名的30個,“寺”命名的11個,以“宮”命名的4個。
清代戲場名目繁多,枚不勝舉。僅以清光緒戲場為例來看,這一時期戲場以“廟”命名的就有46個,以“寺”命名的9個以“殿”命名的4個,以“宮”命名的3個,“祠”命名的1個。顯然,明清甘肅戲場以“廟”和“寺”命名為多。
需要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以“山”命名的戲場。如慶陽環縣興隆山戲臺、徽縣青龍山戲臺、清水縣石洞山戲臺、天水北道區麥積山戲樓,清水縣石洞山戲臺、天水北道卦臺山戲臺等。這些以“山”命名的戲臺、戲樓,實際上都是具有信仰意蘊的神圣空間。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名岳仙山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實體,其本質內涵是民間信仰物質、精神載體的表征。而廟臺戲場是民間“祭祀主敬”(《禮記·正義》),娛神祈福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洞天福地”修建廟臺戲場自古就是民間祭祀空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劉念慈指出:中國“舞臺的建立都與寺廟有關,有的舞臺,本身就是寺廟建筑的一部分。”〔1〕明清甘肅廟臺戲場從命名上恰恰反映了戲場與廟宇的本質關系,也體現了廟臺戲場成為民俗祭祀空間有機組成部分的實然性。
其次,在統計整理明清甘肅戲場命名中,我們發現還有一些戲場是以鄉村建置命名的。見表7:
表7清代鄉村命名戲場
清初 |
文縣石坊鄉石坊樂樓、文縣石坊鄉張家壩戲臺、文縣石雞壩哈南戲臺、文縣石坊鄉東峪口戲臺、文縣石雞壩新關戲臺、文縣石雞壩舊關戲臺、文縣石雞壩岷堡溝戲臺、文縣馬營鄉大南溝戲臺、會寧縣草橋關戲臺、文縣馬營鄉武勝溝戲臺、環縣石興莊戲臺、環縣馬驛溝戲臺、天水北道復興村戲樓、天水北道劉家村戲樓 |
乾隆 嘉慶 |
靈臺縣中臺鎮紫金山戲臺、合水縣蒿咀鋪戲臺、天水北道興仁村戲臺、天水北道溫家集戲臺、天水穆灘村戲臺、天水北道胡大村戲臺、天水北道王家莊戲臺、天水北道區石佛鄉石佛村戲臺、天水北道西山坪謝家坪戲臺 |
道光 |
天水北道交川村戲臺、天水北道甘泉鄉玉蘭村戲臺、天水北道渭南鄉草坡村戲臺 |
光緒 至 清末 |
涇川縣荔堡鄉東郭村戲樓、涇川縣荔堡鄉賈高咀戲樓、涇川縣荔堡鄉寨子王村戲樓、靈臺縣邵寨鄉南街戲樓、華亭縣山寨西街戲樓、華亭縣關莊村峽灘戲臺、崇信縣九宮村新集戲臺、崇信縣銅城狼溝戲臺、天水北道四合村戲樓、天水北道龍鳳村戲樓、天水北道周豐村戲樓、武山袁河鄉干扎戲樓、武山袁河鄉李咀戲樓、武山袁河鄉石村戲樓 |
明清雜神淫祀屢禁不止,民間信仰極其發達,村村有廟的現象十分普遍。上述戲場雖然沒有冠以“廟”、“寺”、“宮”、“觀”等宗教名詞,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和都市商業娛樂性的演出場所一樣。事實上,古代廟臺戲場是根據當地祀神廟宇的神圣敘事而存在,這是其合理存在的本質特征。俗語“有村必有神廟,有神廟必有戲臺”,清人余治亦言:“各處城鄉廟宇,多有戲樓”〔1〕。“舞樓之作,不□通都大邑為□□,窮鄉僻壤亦常有之。”〔2〕“廟前必有戲臺,邊地皆然。”〔3〕齊如山《國劇藝術匯考》也說:“鄉間有演戲場所之建筑者,可以說都是在廟之前面,當然是預備敬神獻戲所用”〔4〕毋庸置疑,以上戲場也都是民間祭祀的“神圣空間”,其建構的文化意蘊和功能不外是祭祀娛神、祈福酬神。
(二)戲場是廟會賽會的核心組成部分廟會是民間具有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趙世瑜認為廟會“就其最初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于娛神,然后逐漸增加了娛人的和經濟的功能。”〔5〕或言之,祀神娛神是廟會的核心組成部分,而承載建構這一核心組成部分的重要載體是廟臺戲場。據《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記載,明清甘肅廟臺戲場幾乎都與廟會有直接關系。列表8如下:
表8明清甘肅戲場與廟會統計
華亭翠峰山硯峽寺戲樓 |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至三月二十為廟會,會期演戲。 |
華亭城隍廟戲樓 |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廟會戲 |
會寧隴西川戲樓 |
每逢傳統節日或廟會在此演出。 |
天水城隍廟戲樓 |
廟會期間有酬神演戲 |
天水皂角鋪太白廟戲樓 |
每年四月初逢太白廟會演唱會戲。 |
環縣興隆山戲樓 |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例行廟會期間,信眾參神觀戲。 |
西峰興隆觀戲樓 |
每逢農歷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三廟會日演出。 |
成縣東岳廟戲樓 |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岳神誕辰有廟會演戲活動。 |
莊浪永寧鄉談家街財神殿戲樓 |
每年農歷七月分別由兩地村民邀請戲班演出。 |
麥積山戲樓 |
廟會期間在此作演出。(廟會專用舞臺) |
景泰縣蘆陽城隍廟戲樓 |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請戲班演出。 |
靈臺城隍廟戲樓 |
每年農歷八月三日采花會期間有演出。 |
張掖山西會館戲樓 |
每逢年節和會日,在此演戲。 |
蘭州府城隍廟戲樓 |
廟會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會期酬神演戲。 |
西和薩家店戲樓, |
廟期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唱戲四天四夜。 |
西和縣東河壩戲臺 |
逢年過節有戲曲演出。 |
蘭州白云觀戲樓 |
酬神演出經年不斷。 |
靈臺底莊廟戲樓 |
每逢農歷四月十二為廟會日,唱會戲酬神娛人。 |
通渭縣隴陽鄉街道戲樓。 |
逢廟會演戲。 |
禮縣武侯祠戲樓 |
每農歷四月初一至初四為廟會期,唱戲四天四夜?!?〕 |
宕昌哈達鋪戲樓 |
供春節演戲或唱春臺廟會戲用?!?〕 |
華池南梁清音樓 |
廟會演戲場所。 |
明清甘肅“祭神重廟祀”的習俗十分濃厚,〔3〕很多地方廟會頻仍,演劇繁多,幾乎“凡會必演劇”?!逗纤h志》:“每歲二月二,城南藥王廟會,遠鄉士女畢集。……次日,為文昌會。三月十八日,后土會。四月二十八日,城隍會。五月十日,關帝會。凡會必演劇。”〔4〕《敦煌縣志》:“十月朔,舁城隍神像出城至厲壇,演戲獻牲。”〔5〕由文獻記載不難見出,承載廟會活動的基本載體是與廟宇有直接關系的戲樓、戲臺,而作為廟會酬神演劇的重要場所,廟臺戲場充分顯示了廟宇主體功能的延伸和擴展。
迎神賽會,簡稱賽會,是神祇崇拜的一種活動方式,最早是鄉民祭祀土神的一種儀式,后隨著祀神對象的擴大,賽會活動也逐漸豐富,但是,酬神答庥,祈豐祝禱的主旨沒有變。齊如山指出:“古人演戲,多為報賽之意。”〔6〕廖奔說:戲班演出被稱作“趕賽”?!?〕明清甘肅鄉民十分重視賽會的舉行。通常立春后有春社,立秋后有秋社。
《合水縣志》:冬至前后,農功大畢,各莊合會以報賽田祖?!?〕
清乾隆十四年《武威縣志》:六月“伏日”前后,農夫以師巫賽田祖、祭臘神?!?〕
民國二十八年《天水縣志》:鄉村春秋報賽,……,以示誠敬者?!?0〕
《和政縣志》:遇豐年則扮演社火,即古鄉人儺之遺意?!?1〕
《岷州志》:“每歲正月初九民間設醴賽會。”“每歲五月初十日起至十二日止,民間賽會。”“每歲六月初一起至初六日止,民間賽會。”“每歲六月十二日起至十四日止,民間賽會。”〔1〕
一般賽會儀式活動比較豐富,角抵百戲、優伶雜劇等戲劇演出是賽會的必備活動,所以賽會活動一般都比較吸引人眾?!吨匦捩傇h志》:“四鄉農事畢,報賽喜演影戲。”〔2〕《皋蘭縣續志》:“八月三日,祭阿文成公祠,自朔日至初八日陳百貨,雜劇,四民云集。”〔3〕“《高臺縣志》:“厲壇演戲,觀者甚眾。”〔4〕
頻繁、豐富的民間賽會活動必然產生對活動場所的訴求,因此,很多地方建置了賽樓?!吨袊鴳蚯?middot;甘肅卷》記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華亭縣安口鎮云臺寺建賽樓?!?〕《紅水縣志》(今治皋蘭縣):城隍廟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國朝康熙四十八年地震,神廟傾盡,惟隍廟如故,邑之父老感沐神庥,是年立拜殿,建賽樓?!?〕為“感沐神庥”在建筑拜殿的同時一起建了賽樓,充分表征了戲場存在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賽會除了在特定的“賽樓”(戲場)舉行外,廟宇本身也是承載賽會的主要場所,如上《岷州志》記載的賽會就在元妙觀、觀音湫池、廣福寺、法藏寺等廟宇舉行,這實際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戲場和廟宇共同建構、互為依存的特殊關系。
(三)戲場修建深入到基層鄉村明中葉后以地方鄉村命名的廟臺戲場逐漸增多,如明中葉后修建的:天水北道渠劉村戲臺、成縣沙壩鄉楊壩戲樓、天水北道區四合村戲臺、武都縣龍壩鄉馬坪戲臺、武威羊下壩戲臺、通渭縣馬營營灘戲臺、通渭縣景屏陳家坡戲臺、武威槐西堡戲臺、慶陽縣田家城戲臺等。這種情況到清代更加突出明顯,可以說,清朝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戲場不是建于府州縣衛,而是建于村莊。例如:清嘉慶十五年(1810)隴中天水北道東岔鄉分別建有戲臺4個,即:“天水北道東岔鄉東岔村關帝廟戲臺”、“天水北道東岔鄉東岔村太白廟戲樓、”、“天水北道東岔鄉桃花村娘娘廟戲樓”、“天水北道東岔鄉土橋村觀音廟戲樓”。
清同治年間張掖小河鄉先后建有戲場4座:“張掖小河鄉興隆村興隆寺戲臺”、“張掖縣小河鄉興隆村中寨子戲臺”、“張掖小河鄉梁家堡東二號戲臺”、“張掖縣小河鄉西六村油坊堡戲臺”。
清光緒年間就涇川縣黨原鄉陸續建戲場5座,即“涇川縣黨原鄉街東口財神廟戲臺”、“涇川縣黨原鄉街西口城隍廟戲臺”、“涇川縣黨原鄉西聯村雷祖廟戲臺”、“涇川縣黨原鄉灣口三圣宮戲臺”、“涇川縣黨原鄉代家村五岳殿戲樓”。
清宣統年間靈臺縣西屯鄉建戲場5座:“靈臺縣西屯鄉西陽宮戲樓”、“靈臺縣西屯鄉財神廟戲樓”、“靈臺縣西屯鄉關帝廟戲樓”、“靈臺縣西屯鄉大王廟戲樓”、“靈臺縣西屯鄉東灣廟戲樓”。
由上述資料統計可見,清代廟臺戲場修建深入到了基層鄉村,村村建戲臺,一村好幾個戲場的情況十分普遍。在清朝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的戲場興建熱潮中,來自基層鄉村的廟臺戲場無疑是一只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不僅在空間分布上以數量優勢表征了鄉村興建戲場的高度熱情,同時說明甘肅戲場從建筑到其功能效用全面參與了民間廟宇祭祀空間的建構,且成為鄉村廟宇祭祀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如上所述,明清甘肅廟臺戲場在民眾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其無疑構成當時特殊的民間祭祀景觀,而廟臺戲場興盛衰弱背后隱含的復雜、深刻的歷史原因,本人將在以后的文章中做進一步討論。毋庸置疑的是,廟臺戲場在時空分布上呈現的歷史文化特征,折射了明清時期甘肅整個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反映了戲曲藝術在甘肅民間祭祀中傳播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對明清甘肅廟臺戲場的研究無論從精神空間還是社會空間上都是很有意義的探索。
作者簡介:王萍,女,陜西宜川縣人,文學博士,教授,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所所長。西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戲曲民俗,西北民間小戲,京劇流派。
本文系“第六屆中國(海寧)·王國維戲曲論文獎”獲獎論文,發表于《戲曲研究》(89輯),2014.(1).